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隱喻、認知、與文化專題研究
Seminar: Metaphor, Cognition, and Culture 
開課學期
102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語言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江文瑜 
課號
LING7426 
課程識別碼
142 M11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樂學館305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
總人數上限:12人
外系人數限制: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研究近年來受到極大的關注,Lakoff & Johnson (1980)的經典作品 “Metaphor We Live By”中宣稱,透過「概念隱喻」,我們的生存的世界被型塑,也建構了「事實」。概念隱喻彰顯某些特質,隱去某些特質的現象,透過不同語言的比較,概念隱喻中的共通性與具有文化意涵的特殊性,是本課程探索的重點。本課程將以「愛、隱喻、認知」為探討主軸。與「愛」相關的各種情緒與行為,一向是各領域學者所關注的議題。在語言學領域中,難以明言的「愛」所衍生的許多隱喻,已經有豐富的研究成果,並成為切入認知語言學的重要例子。與「愛」相關的情緒如「慾望」與「嫉妒」也非常值得探究。此外,近來因應多媒體的興起,隱喻在多模態中的呈現也成為顯學。本課程的研究問題如下:
愛、隱喻、認知、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?和愛情相關的兩種情緒──「慾望」與「嫉妒」的隱喻、認知、和文化的關係為何?本課程規劃了三個部分,試圖回答這些研究問題,將詳細介紹下列三個主題:

1. 「愛」的隱喻的重要文獻研讀──從conceptual metaphor 到 blending theory到其他理論
2. 「慾望」、「嫉妒」的隱喻、認知、與文化三者之關係,和相關文獻的閱讀與思考
3. 跨語言的「愛」、「慾望」、「嫉妒」的隱喻比較,和相關文獻的閱讀與思考

為了使上課生動活潑,授課教師會以不同媒介的語言實例作為理論與實務介紹的方式,增加同學對理論的瞭解與運用。

 

課程目標
使修課同學熟悉認知語言學中的「愛」、「慾望」、「嫉妒」的隱喻、認知、與文化研究之相關理論,並進而以活用理論於各種不同語言現象、和語言比較上,而成為語言現象的敏銳觀察者。 
課程要求
老師評分部份:
(1)口頭報告:20% (第三堂課實例探索、機動式口頭報告等)
(2)期末報告:50%
(3)作業:30% (實例探索、資料分析等)
自我評鑑:30%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本學期教材分為兩部分:
(1) 基礎閱讀:雷可夫 (George Lakoff)& 詹森(Mark Johnson)(2006)著,周世箴譯註。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。台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。
基礎閱讀:Kövecses, Z. (2002). Metaphor: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(2)閱讀書目(參見附件)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自我評鑑 
30% 
 
2. 
口頭報告 
20% 
第三堂課實例探索、機動式口頭報告等 
3. 
期末報告 
50% 
 
4. 
作業 
30% 
實例探索、資料分析等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